刊名:智能城市
曾用名:现代生活用品
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管: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ISSN:2096-1936
CN:21-1602/N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9440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自科综合
期刊热词:
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城市,高速公路,建筑,施工管理,水利工程,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大数据,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大数据,城市,公路工程,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能建筑,BIM技术,城市,BIM,城市建设,物联网,智能化,智能设计,城市规划,
在毕节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性,优化其教育资源,使教育设施的发展建设与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合理规划和保障教育设施用地,确保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并对已编制控规中的教育设施进行调整与修正,特编制毕节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目前毕节市已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基本覆盖总规建设用地,目前毕节市中心城区已编制的控规有《毕节市中心城区七星关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毕节双山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年)》《大方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绢云母和伊利石均系白云母的变种[2],是一种细鳞片状的白云母,呈鳞片状集合体态分布,在高倍镜下才勉强可以辨认。而绢云母与伊利石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去K(或Na),去Al,含水略多,伊利石较绢云母更进一步黏土化。其中,白云母[2]的化学式为KAl2[AlSi3O10](OH)2,其理论组成为SiO2 45.2%,K2O 11.8%,Al2O3 38.5%,H2O 4.5%;伊利石[2]的化学式为(K,Na,H3O)Al2(AlSi3)O10(OH)2。
本规划在人口规模方面结合毕节市总规与已编控规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对毕节市的千人学位数指标、班均人数指标和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研析,修正了已编规划中教育设施的规模与布局。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手术指标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规划的研究范围是毕节市中心城区(《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7年修改》所划定),总面积为1 129 km2。
研究范围主要分为三大片区:七星关区、金海湖新区与大方县。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毕节市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90 km2,规划人口为157万,本次毕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配置上浮15%,按照180万人为基数配置。
由于毕节市属于偏远山区,政府部门并没有详尽的学校信息,因此通过政府部门提供的学校名称以及不够详细的地址进行POI模糊查询,最终将全部学校的坐标点导入到Datamap系统中进行处理与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MM各期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17细胞比率,以及患者外周血血清IL-6和CRP水平的分析,证实Treg/Th17平衡在MM活动期向Treg细胞倾斜,有效治疗后恢复,提示Treg/Th17比值具有MM预后判断作用。此外,本研究中,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Treg/Th17比值仍较高,可能与治疗效果不佳相关。在MM患者中,Treg/Th17平衡是否受到其他细胞亚群或因子的影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来明确。
(3)均衡服务指标。在传统的缓冲区分析中,一般是以源点为中心然后计算圆形辐射空间范围,并未将空间中所存在出行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阻隔与障碍物考虑进来,比如城市空间的阻隔——用地斜坡、道路阻隔、道路限行;自然空间的阻隔——自然河流、自然山体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际的出行时间。
当“生均用地面积”过小,则学生所能享有的空间不足,反映出教育设施的用地与空间存在超载。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27]。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对国土疆域、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定量地监测,从地理的角度来反映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28]。
构建教育设施评估体系的指标,主要有用地压力指标——生均用地;学位压力指标——班均人数;服务均衡指标——等时圈分析。
低温高速离心机(Kaltis390,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Uni Cel Dxc 800 Syn Chron,美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780,岛津)。
“生均用地面积”可以反映学生对教育设施的使用情况,作为用地压力的评估指标。
(2)学位压力指标。“班均人数”可以反映学校是否存在大班额的问题,在学位班级数相等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均能入学,则扩大班均人数,看似学位班级规模达标,实际存在学位紧张和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1)用地压力指标。本次教育规划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规划理念,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育设施需要满足的标准。因此,本规划引入了连接学生与城市用地的指标——“生均用地面积”。
只靠传统的缓冲区分析并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教育设施实际的服务范围。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引入了等时圈的概念。
小学以500 m为半径,理想状况下,以南北向道路为行进路线,小学辐射半径500 m边界上,到达原点的距离为500 m-500√2 m(500 m-707 m)。
以七星关区为例,天河组团、德西片区、东城片区、西城商贸组团、南部新区、鸭池片区和南菁组团的多处居住用地小学可达性弱,这些组团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其主要压力源于用地不足,急需在近期建设中解决老城区小学教育设施用地不足问题。七星关区现状小学均衡度分析图如图2所示。
毕节市自“十二五”以来,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发展的质量也持续提升,教育发展活力也不断增强。截至2017年9月,规划范围内学校总共379所;在校生约为26.6万人(不包含职业教育)。其中在校生幼儿园2.8万人,小学11.4万人,初中7万人,普高5.4万人。
(1)老城用地与学位双压力。由于老城区域的人口聚集速度快以及教育设施的配建滞后。并且有一定年限的学校建设标准也无法满足当下的教育标准,许多学校存在着用地规模不足、硬件设备差、教学环境欠佳等问题,导致用地紧张问题愈来愈严重。同时老城区域的居住成本低,容易吸引外来流动人口就住,随迁子女的剧增也导致了学校学位紧张的问题。
对七星关老城区小学进行双压力指标综合评估,如图1所示。仅有三所小学均满足压力指标(A选区域),一所小学仅满足用地指标(B区域),六所小学仅满足学位指标(C区域),十一所小学用地及学位指标均不满足(D区域)。
图1 七星关区现状小学双压力分析
由于西南部城市大多受山地地形限制,城市布局沿山谷平地呈现带状发展,道路曲折,坡度变化较大。对比平原方格网城市,服务等量人口的前提下,带形山地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的服务半径明显大于平原方格网城市。
“支架”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和学习者都为主体。只有教师和学习者都积极参与互动,才能促进学习者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转变为独立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支架”是否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相关因素的影响。
图2 七星关区现状小学均衡度分析图
以七星关区小学为例,七星关区的21所学校,生均用地面积指标仅3所学校满足要求,18所学校未满足要求;学位需求指标中仅9所学校满足要求,12所学校未满足要求。
根据测量数据,仪器设置用线性回归法求出标准工作曲线,其标准工作曲线为:y=131.66 C-137.89,r=0.999 7。
(2)配套标准低,导致新建区亦不能满足需求。毕节市城乡管理技术规定中的规划教育设施千人指标与毕节市七星关区现状教育设施千人指标数值差异十分明显,除了学前教育外,其他三个阶段在校学生数现状均高于标准。
由于规划配套标准偏低,新区的教育设施配建无法满足现状需求,导致部分学校只能采用“大班额”来临时解决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
(3)新增人口集聚建成区,带来学位压力。2010~2015年毕节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较,可知毕节市常住人口年增长率为0.18%,户籍人口年增长率为1.63%。由2011年与2016年建成区(老城区域和新城区域)人口变化比较,可知毕节市建成区常住人口年增长率5.12%,户籍人口年增长率4.34%。
常住人口出现外流内聚的现象,新增人口多聚集于建成区,因此建成区的学位压力也因此而增加。根据现状调查得知,中心城区内老城区域小学外围乡镇学生占比过高,导致七星关区中心城区小学学位压力过大。应当在新城区域和未建区域加强小学的配建,减缓老城区域的学位压力。
(4)城市更新与建设过程中,过高的容积率开发,带来学位压力。在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棚户区改造后出让的土地容积率过高,新城区域部分新建楼盘的容积率高达6~7,过高的容积率开发导致居住用地的人口密度过高,由于人口基数的剧增,区域内的学龄人口也随之增加,而现有的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则给建成区带来了极大的学位压力。
传统的教育设施现状分析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仅关注服务半径,并不能从人本角度去解决教育设施存在的各类问题。本文以毕节市教育设施为例,采用大数据的方法归纳整理现状数据,并构建评估体系,从而找出现状教育设施的根本问题,并在后续研究中探索规划路径与策略,以期为类似规划提供借鉴与启发。
[1]丁燕杰,关丽,陈思,等.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教育设施服务能力现状评估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测绘,2018,32(2):196-199.
[2]毕波.浅议新常态下城市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转型思路[C]//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
[3]杨春,张朝晖.新城发展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模式探讨——以《北京市怀柔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为例[C]//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文章来源:《智能城市》 网址: http://www.zncszz.cn/qikandaodu/2020/0515/333.html
上一篇:智慧城市建设下智慧园区规划设计探索
下一篇:小桥涵设计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