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智能城市
曾用名:现代生活用品
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管: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ISSN:2096-1936
CN:21-1602/N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9440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自科综合
期刊热词:
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城市,高速公路,建筑,施工管理,水利工程,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大数据,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大数据,城市,公路工程,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能建筑,BIM技术,城市,BIM,城市建设,物联网,智能化,智能设计,城市规划,
2019年5月6—7日,“浦江创新论坛—2019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以“预见未来:2035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17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共同研判未来15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及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分享全球创新案例与思想洞见,讨论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本文摘取部分专家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第6次国家技术预测的有关考虑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速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活跃期,民粹主义、全球化、碎片化、贫富两级分化、单边主义、全球治理赤字等不断涌现。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面向2035年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这给我们提出了重大的技术需求。当然,这也是结构改革的机遇时期,一个国家不采取结构改革的措施,可能就意味着它要错失这个时代。
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这三个可持续缺一不可。而目前来看,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给出了理想的方案或者最佳实践。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不可持续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具备改革的决心,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并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等相结合,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创新发展方面,我们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研究型大学,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跨产业的创新平台,继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协调发展方面,优化知识的宏观配置,破除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实现知识公正、合理的分配。绿色发展方面,建设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加强绿色低碳的技术供给和商业模式创新,让绿色成为价值来源。共享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潜力,推动体现效率并兼顾公平的创新,完善大众创新创业的环境,为每一个个体创造价值。开放发展方面,要消除壁垒,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系统,建设“一带一路”,建成创新的共同体,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科技创新发展正进入“无人区”,互联网世界、数字世界、物理世界正在融合,这种“杂交变异”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它使得未来的图景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也给技术预测带来了巨大难题。我国之前已经进行过5次技术预测,第6次国家技术预测的目标是明确我国当前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现状,预测未来5~15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提出国家未来技术选择的建议。第6次国家技术预测基本还会延续上一次主要的组织框架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科技发展趋势分析,广泛的专家与公众调查,对前沿交叉技术的研判,定性研究与定量判断的结合等。这次遴选出了17个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资源、环境、地球观测与导航、农村农业、食品、海洋、交通、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以及前沿交叉领域。
史蒂文·波普尔 Steven Popper
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
技术预见和新兴的城市景观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未来是什么样,而是我们如何思考未来,如何讨论技术与城市的相互的影响。事实上,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工具,是我们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手段;创新往往具有颠覆性,它挑战着现有的经济体系、现有的社会体系、现有的技术体系等。鉴于此,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从开发、创造、创新到最终被接受,均需要在实践中使用而确定。
那么技术预见和技术预测有什么不同?技术预测我们做得不是太好,因为我们通常倾听相同的故事,在探讨技术的未来时互相认可,这种达成一致的看法会让我们很难想象未来,很难将自己投射到未来去思考问题,预测的结果如何转化为行动也难以确定。我们感兴趣的往往是短期目标,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一些方法,通过明确短期的行动来达到长远的具有可能性的目标,那么这就是预见,我们使用一种框架来应对未来的问题和挑战。当我们尝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里做规划,预见的必要性在逐渐增强,未来更依赖于我们的预见和选择。
文章来源:《智能城市》 网址: http://www.zncszz.cn/qikandaodu/2020/1029/1046.html
上一篇:智慧城轨 引领未来
下一篇:中国文化报:第二届京交会“智能城市大会”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