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智能城市
曾用名:现代生活用品
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管: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ISSN:2096-1936
CN:21-1602/N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9440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自科综合
期刊热词:
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城市,高速公路,建筑,施工管理,水利工程,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大数据,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大数据,城市,公路工程,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能建筑,BIM技术,城市,BIM,城市建设,物联网,智能化,智能设计,城市规划,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媒体,[1]“智能化”也一跃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热词,不管是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还是智能政务,人们对“智能化”的关注普遍提高。其中,伴随新一代科学技术诞生而兴起的“智能城市”,作为继智慧城市之后发展的新趋势,也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受到国民广泛关注。构建智能型创新城市已经成为助中国城市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种种“城市病”,如何使智能城市化在重重挑战下化蛹成蝶、破茧而出?在高科技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显然是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互联网+”新思维面面观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体互联多融的新环境,“互联网+”本身已超越了信息技术工具的代号,正逐渐升华演变为理念思维和创造创新方式共存发展的一种价值性追求。而只有全面认知“互联网+”的新思维,我们才能充分运用它的力量来助推智能城市化建设。 (一)“互联网+”及其思维 自2015年“两会”过后,“互联网+”一词已悄然成为经济形态与发展价值观相结合的崭新代表,更是“互联网+”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的象征性组成标志,它本质上是从深度和广度逐渐侵蚀现实世界的一个动态。通俗而言,“互联网+”便是指“互联网+各行各业”,但绝不是多者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借助这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平台,让其与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思维的广泛发散进行深入地融合,得以创造全新的发展生态。 那么,当互联网与未来城市建设碰撞到一起,又能给城市智能化发展带来多大惊喜?众所周知,“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开放透明与共享互赢并存的良好合作平台,它是一种先进综合国力的新代表,推动着经济形态发生源源不断地蜕变。而能否取得价值,我们必须以“互联网的新思维”来看待这一实质性的问题。戴夫·柯本曾明确提出互联网具有六大新思维观:用户、迭代、简约、社会化和平台以及服务思维。而它的核心思维便是指用户思维,即“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此种服务理念。围绕用户所展开的颠覆与重新再造,不断地探索与满足用户持续的需求。而这就如同商品销售领域的淘宝、京东以及金融领域的支付宝一样,它们都是“互联网+”在不同领域的广泛运用,其深刻而又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二)“互联网+”新思维的特征 “互联网+”新思维即指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而成新的产业生态所需要的及其衍生的指导思想与发散思维,总括起来涉及多个维度。具体而言,其特征主要涉及以下三个主要层面: 第一,重塑结构,跨界融合。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原有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了相互融合,同时原有的全球信息化革命和互联网行业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地缘文化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权力、议事规则和话语权不断地在发生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宏观上,在建设“四个全面”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敢于跨界和攀越,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基础必将更加坚实牢固;微观上,只有贯彻落实各行各业的真正融合共进,群体智能才会得到有效实现,从研发到各种产业化才会有更加垂直的路径。在此情景下,“互联网+”所散发出来的城市治理和城市虚拟治理将会呈现出非凡力量。 第二,尊重人性,创新驱动。周国平曾说过:“一个对人性有足够理解的人,那么其观察万物的眼光就会变得深刻而又更加宽容。”人性的光辉正是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长青的源源不断的力量,而互联网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就是根源于它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对人创造性发挥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诸多矛盾的并存,即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实践证明,粗放的中国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已不能为继,必须转变升华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即用所谓的“互联网+”新思维来自我革命,以便更能发挥创新创造的无限力量。 第三,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关于“互联网+”新思维,生态则是其构成的重要表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我们积极推进“互联网+”新思维,其中显要的方向之一便是要化解制约创新的旧环节,连接起过去的孤岛式创新,让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研发,让努力并创新者有机会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众所周知,物与物之间往往就是双向互动而存在。换言之,就是任何事物间的连接都是具有层次性的,且其可连接性也是存在差异。价值性的连接之间总是相差甚远,但是“连接一切”却是“互联网+”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及其所指向目标。 第四,平等包容,共享互惠。“互联网+”诞生于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相互融合产生新产业生态的创举,其本质上就要求融合各方理应秉承包容、平等的理念分享新产业所带来的成果。尤其是在经历了360公司与腾讯集团的大战之后,互联网行业更是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所以,在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及其下行压力较大的境况下,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扬此种理念,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发展生态之中,团结国内的产业者,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助推中国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新。也只有如此,才能持续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为智能城市的建设加装更优先、更共享的引擎动力。 二、智能城市化建设对“互联网+”需求的价值必要性 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国家前进的主要动力。”[2]这说明城市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系统性的智能城市,是由电脑网络、人脑智慧和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共同建设的城市新形态,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新兴形态。当前面对智能化城市建设的重重困境,“互联网+”作为新兴发展的信息技术,是推动智能城市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一)“互联网+”是推动智能城市化建设的全新引擎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智能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其之所以能建立起来就是依靠互联网最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这是因为,从智能城市建设的体系结构来看,它的整个结构与以互联网为技术底子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类似,其最基础的运行动力就是在感知层上捕捉相应的需求信息。只有在“互联网+”新思维开足马力运行,全力主动将捕捉到的智能城市居民的全部需求信息转化为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之后,一个城市的智能化才能得以启动。同时,在建设智能城市过程中以“互联网+”为引擎,必将带动同样以“互联网+”为基础动力的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的就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发展和服务业繁荣等,从而成为智能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整体上升的全新引擎。 (二)“互联网+”是提高智能城市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的“互联网+”推动下,城市智能化建设所带来爆发式增长的数据量,犹如血液般遍布医疗、交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城市管理借助“互联网+”这个核心要素,正在从“经验治理化”走向“科学治理化”。这是因为,“互联网+”当中的大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于智能城市建设。比如在城市规划层面,通过对城市的自然信息及经济社会和文化人口等相关人文信息的深入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支撑,强化城市智能管理服务的前瞻和科学两个属性;而在舆情监控层面,可以通过搜索网络关键词及语义智能的透析,增强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和全面性程度,掌握尽可能全面性的社情民意,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智能化的建设上,“互联网+”将主要以大数据的形式遍布方方面面,成为城市迈向最新现代化进程的战略范式,进而发展成为实现智能城市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三)“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城市化建设的民生载体 智能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民众打造一个极其简便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全心全意为民众过日子服务,本质上这就是民生价值的最真实体现和实践。而“互联网+”的诞生及其发展也都围绕着让大众感受到简易方便的核心目标来发展。这二者存在着相互符合的、相向而行的目标,也可以明确地说,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城市化建设拥有了一个使得自身的民生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最有效发挥的载体工具平台。这是因为,“互联网+”与智能城市建设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服务民众的万能民生平台。比如,生活缴费上的移动终端缴纳平台软件、医疗上的网络自助预约与查询、交通出行上的购票预约、陶冶情操娱乐上的自助查询项目及其服务购买等等,都是智能城市化的具体体现,也都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民生的具体产物。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互联网+”与智能城市化建设完全糅合,为智能城市建设的民生价值得以实现打造一个高效、简便、安全的载体工具。 三、以“互联网+”新思维助推智能城市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全球的城市智能化趋势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通常,城市智能化建设的过程包括对城市的行政、管理、设施、生产、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化。这种智能化的过程是指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基础上,以知识、信息和人才为核心资源,城市管理和运行智能化,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高度协调的现代化城市。[4]既然,高科技时代的“互联网+”本身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重要价值,那么,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时代主体的我们必须伫立于高科技的前沿,重视并激发这些重要价值,使其在智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构建全方位一体建设为智能城市化建设的结构模式 城市永远是一个包含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多系统的复杂性开放巨系统,这些系统以协作的方式一同运行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循环体系。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能源制约、产业发展畸形、污染治理乏力、生态制度建设薄弱等关于国家生态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城市里人们的健康生活与发展。比如,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等。于是,面临当前城市生态问题上的重重困境,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的平衡点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城市化建设宏观整体构想已然是迫在眉睫且必须得到解决的问题。随着以城镇面积扩张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化不理智步伐的逐渐减慢,尤其是伴随高速公路铁路网与“互联网+”的慢慢建成,当下及未来经济建设的走向必然要发生实质性的转移。三五年过后,“城市智能化”建设必将会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灼热点。所以说,城市的智能化发展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其后所附带的“城市智能化”产业链及其产业群的整体建设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预设,恰好能够在“互联网+”上得以提前观察并对未来问题的出现加以预防。所以,“互联网+”及其新思维可以说是今后中国理性城市化建设中的全方位一体结构模式的建构力量。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智能城市化建设的目标观念 习近平曾指出:“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5]即人是属于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终将以为人类服务为宗旨。并且,在以中国梦为整体导向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之后,中国的发展理念已经走向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方向。而其中,共享发展也正好生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关于城市建设成果应该以人民能否充分分享为标准的民生准则。一切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活动理应牢固树立从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观念,尽可能使人类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生存向度和价值意义。推动智能城市化建设,作为建设主体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发展的强大主力军。智能城市化的大力倡导与发展的根本目的亦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而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把“互联网+”单纯当作智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追求使用的唯一手段,那么必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伪科学主义陷阱。因此,在推动智能城市化建设的一切进程中,必须树立人本理念,把人的生存利益和发展意义放在首位,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终极目标。这是因为,社会上的全部劳动实践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性改造,其目的都是为符合人类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互联网+”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城市智能化建设当中。 (三)健全生态效益机制为智能城市化建设的应用视角 智能效益机制产生于经济学领域,而应用效益的出现则依赖于经济学的选择。智能系统的长期生存依赖于持续的外部资源,只有其本身能够创造足够的外部效益才有可能获得持续性的外部资源。城市智能化存活建设所需的外部条件便是指生态环境,因为智能化应用繁荣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智能城市没有终极的蓝图,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地创造新应用效益的活力。它将展现的是一个应用的繁荣,而不是某些特定体系的功能。所谓政府规划的城市现代网络系统,只是建设智能城市的基础性重要设施,因为仅仅拥有网络并不等同于拥有智能化城市,城市智能化应当展现的是社会应用的整体繁荣与发展。而繁荣是靠效益支撑的,只有存在着大量智能应用的效益机会,并且提供智能化应用的投资者足够称心的效益,那么他们才会真正选择如此的智能应用建设。智能城市需要培育让投资者和创新创造者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土壤和民间自组织搭建智能应用的效益大厦,自发形成共同繁荣的生态环境。唯有健全如此这般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才能更好地推进智能城市的未来发展。 科技的创新是国家的进步,更是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加强城市智能化建设带来了喜庆的福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或陷入异化困境时,我们不应只是彷徨甚至批判;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反省自审,聚焦“互联网+”优秀成分,助力中国智能城市化发展,最终以坚定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文章来源:《智能城市》 网址: http://www.zncszz.cn/qikandaodu/2020/1104/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