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智能城市
曾用名:现代生活用品
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管: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ISSN:2096-1936
CN:21-1602/N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9440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自科综合
期刊热词:
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城市,高速公路,建筑,施工管理,水利工程,智慧城市,建筑设计,大数据,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大数据,城市,公路工程,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能建筑,BIM技术,城市,BIM,城市建设,物联网,智能化,智能设计,城市规划,
大数据以及5G 技术日益成熟能为智慧城市建设补充动力,智城城市建设中通过整合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促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创新化发展,促使城市具备良好的反应、感知、调控能力。智慧城市是在各项技术全面驱动中产生的全新发展模式,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创新。
1 大数据及5G 赋能智慧城市的基础技术能力
1.1 5G 连接能力
5G 代表着移动技术的全面创新,是全新融合网络的有效象征,能提供安全、自由、高效的网络连接。eMBB 即是增强移动宽带,在当前已有的宽带业务基础上全面丰富用户多样化的体验性能。5G 网络在覆盖中能有效实现1Gbit/s 用户体验速率,流量密度为10Gbit/s 等。能为多数密集度较高的区域提供更多高效化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用户信息数据传递要求。其次,能有效实现低功耗的高效化连接,回传链路主要是基于LTE。在大范围LoRa 以及NB-loT 技术应用中,能有效实现终端低耗、低成本、高连接目标。其次,延时率较低,运行可靠性更突出,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中典型端到端延时是5至10ms,此场景能有效满足智慧城市多数特殊行业发展需求,比如远程控制、远程医疗、车联网以及新型工业化控制等。
1.2 数据处理能力
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影响下,数据信息自身价值日益显现。大数据关键技术应用完善促使社会多领域发展逐步趋向于融合,在全新的互联网技术革命牵引下,全球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社会多领域发展中多项数据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智慧城市发展中针对多数海量数据要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原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基于Hadoop 开始逐步完善,在数据信息采集传输、计算处理以及的查询分析中开始获取较多智能化应用工具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为城市多领域中较多非结构化数据补充较多工具,能提升信息数据处理成效。通过NPU、GPU、FPGA 智能芯片应用,能适应较高频次的数据处理要求[1]。
2 大数据及5G 赋能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架构
2.1 感知与网络层
感知层、网络层主要是实现“智能感官”信息感知以及“神经系统”网络传输,通过规范化部署传感器、装配芯片等能实现信息高效化收集,实现智能城市信息数据感知、检测、识别以及控制功能。在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中实现多项信息高效化传递,其中各个网络节点基于程序算法应用能将多项数据传递综合分析系统实现智能控制,确保多个方面能有效连接。
2.2 数据与平台层
数据以及平台层能保障多项数据有效连接,突出数据存储、处理功能,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基础数据库,能对多项数据信息有效加工整合,能为智慧城市多种服务系统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依托于城市资源中语音资源、图像资源、视频资源等应用,再搭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城市大脑作用,为城市管理发展提供动力。
2.3 服务与应用层
在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以及平台层中构建完善的服务以及应用层,主要是面向智慧城市多数领域发展中,能实现智慧应用的有效集合,比如实现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生态、智慧政务等。能全面掌握城市运行发展现状,通过多项应用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管控,为城市发展提供服务。
3 大数据及5G 赋能智慧城市的建设建议
在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中物联感知能力是重要基础,基于信息化技术应用能有效展示出物理城市的真实一面。当前在城市发展中诸多物联设备开始大范围应用,比如智慧灯杆、智慧井盖等,从应用场景以及物联能力基础上均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比如在工业物联网场景营造中,通过边缘计算能有效补充较多物联数据,提高多数时延敏感业务的计算能力。其次,还要注重实现多重数据之间的共享融合,在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针对数据共享融合要注重做好系统性规划,建立统一完善的数据服务,能有效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实现多项数据信息全面交流、融合。此外还要注重强化Al 贯穿业务链条发展价值,提高各项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在已有的数据基础、计算能力以及算法引擎基础上建立更多通用技术,确保技术从宏观层面上开始融入到社会多个行业,促使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各个层次能得到有效优化。保障Al 在物联感知层、数据平台层、可视化层、服务层等多个模块中高效化利用,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2]。
文章来源:《智能城市》 网址: http://www.zncszz.cn/qikandaodu/2021/0313/1282.html
上一篇:智能城市背景下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下一篇:档案在智能城市知识服务中的角色与功能实现路